最熟悉的陌生人
「1095,」文史工作室成立於2016年,不同於其他政府機構,以單方面的角度認為這些移工是弱勢族群之所以幫助他們,這是一個用對等的心態,給來自各地的移工一個機會,向臺灣人介紹自己、並和臺灣人交流的機構。工作室的名稱「1095,」代表的是三年日子的總和,因為每一位外籍移工在臺灣法律規定下,每隔三年必須返回家鄉一次,後面逗號的意思是指故事尚未完結,這些移工在臺灣的故事將會繼續寫下去。
創辦人官安妮從高中時熱愛歷史,透過臺灣歷史的田野調查,意外開啟他對於社會議題的想法。官安妮說:「當我們走出教室,實地去做田野時,才發現歷史不只是課本上的事情,而是活生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大家對這片土地的記憶,以及許多個人的生命史的交織。」剛開始官安妮關注的是城市空間的保存與舊建築的利用,研究所二年級時,官安妮前往德國進行研究。官安妮看到德國對於不同族裔的包容與尊重,讓官安妮反思同樣作為多元移民社群的臺灣,是不是缺少了什麼,讓她深深的思考自己能不能也為臺灣帶來什麼。
回到臺灣之後,官安妮開始尋找有沒有甚麼機構或是單位,可以跨越族群、讓不同背景或階層的人互相溝通,可惜的是在充滿外籍移工及配偶的臺灣,卻沒有一個這樣的平臺。這讓他萌生了一個想法,他要為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辦一個展覽,他得到學校教授及學弟妹的幫忙,成立了一個團隊,他們開始訪問中部地區的移工,聽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為期八個月的訪談,從臺中東勢的看護到臺中工業區的工人,勾勒出這群確確實實存在卻不被認識的、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異鄉人的故事。2015年,官安妮籌辦了「1095,臺中移工故事展」的展覽。
一開始來看展覽的人們,都是剛好經過文創園區所以順道參觀展覽,並不是真正想要了解這些異鄉人。但這些看展的民眾都從一開始的疑惑、驚訝,到最後願意多了解這些異鄉人,這些微小的改變都是支持著官安妮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官安妮說:「我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臺中在地的居民,都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身邊每一個人,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的彼此。只要每個人都願意關心身邊的事情,用行動去愛這片土地,即便只是簡單地去瞭解一個跟你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帶來正面的效益,讓社會更好。」後來官安妮還籌畫了東協廣場的行動圖書館、東協廣場歷史文化導覽,讓越來越多臺中、甚至是外縣市的民眾更認識這些異鄉人,也逐漸改變那些對東協廣場的負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