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jpg
甜美的果實

      從小在印尼故鄉,優尼便看著父母每天辛苦種田,家中經濟卻始終不見好轉,於是在高二那年決定放棄讀書,來臺灣當看護,希望能給父母更好的生活。

                               《宜蘭縣優尼》

                         圖片取自於移人網站

1.jpg
平凡的幸福

      美妮到臺灣作移工,認為自己年紀還輕,想出來工作多賺點錢,改善家人過更好的日子。黃美妮到臺灣工作的第一站是南澳鄉。

                               《宜蘭縣美妮》

                圖片取自於葛瑪蘭新聞網

7.jpg
四海一家親

       2013才成立的「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是臺灣第一個,全由外籍漁工組成的職業工會,僅有一位臺灣人李麗華,他是工會秘書長同時也是幕後推手。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

                                 取自於自由時報

123.jpg
台灣地基隆家

  全臺各地區以嘉年華的形式舉辦了許多年的嘉年華活動,2014年基隆舉辦了新移民嘉年華,2017年12月3號基隆舉辦了「基隆‧我心愛的家」的嘉年華活動,現場有新住民穿著自己國家的傳統服飾、當地特色的飲食以及新住民所帶來的傳統舞蹈的表演,另外邀請印尼團體及越南知名藝人前來演出。

        《基隆地區嘉年華》

                   圖片取自於中時電子報

4014_《本週看我》基隆東南亞移�工運動會-開展東南亞漁工服務.jpg
全民動起來

  基隆市政府鼓勵在基隆市工作的外籍移工,由教育處向中央爭取經費辦理「運動i臺灣外籍移工運動樂活運動會」,2017年11月5日與11月12日在基隆市國民運動中心,分別辦理足球與羽毛球兩種賽事,希望讓人在異鄉的外籍移工藉由運動紓解壓力。

       《基隆市移工運動會》

                       圖片取自於自由時報

6.jpg
​移工們的力量

  Tantri Sakhina,除了移工身分外,也是非營利組織「KOMPIT」的創辦人之一,並受印尼駐臺辦事處委託,專門協助在臺印尼移工處理各種大小瑣事。

    《基隆印尼海員聯盟圖書館》

                        圖片取自於蘋果日報

4.jpg
燦爛新書借

  新北市中和有間書店「燦爛時光」,是前四方報的總編輯張正創辦的東南亞書店,張正離開四方報後,仍很關注東南亞議題,這也成了張正到各地圖書館或書店的理由,看看有沒有「東南亞書籍」這個分類。

              《燦爛時光》

                                  本研究團隊拍攝

10.jpg
地板上的溫情

       在人來人往的臺北車站中,最特別的就是位於臺北車站大廳第F24根柱子,這是個東南亞移工、移民聚會聊天的小天地,每逢週日午後聚在這裡談天和閱讀書籍。

                    《臺北車站大廳F24》

                                 本研究團隊拍攝

3.jpg
每段旅程都有他的故事

  One–Forty網站首頁的標語如此寫著:「Make Every Migrant’s Journey Worthy and Inspiring.」「每個故事都值得被聆聽。」「每個夢想都值得被實現。」

                                  《One-Forty》

                圖片取自於One-Forty網站

S__56270854.jpg
「菲」典型禮拜所

       在國外即使是一間小食堂,也能成為異鄉遊子最堅實的堡壘,有熟悉的食物、熟悉的語言、熟悉的人情味。

                      《聖多福天主教堂》

圖片取自於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網站

16.jpg
販售鄉愁的聚落

      在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捷運站旁的華新街,同時也被稱作緬甸街,街道上住的不是緬甸人,而是來自緬甸的華人,在他們因為華人身分離開緬甸、來到「祖國」臺灣之後,卻又不免懷念起緬甸,畢竟過去在緬甸長大、受緬甸教育,緬甸語流利但漢語生疏,認識緬甸字卻未必認識漢字,融入臺灣社會並不容易。

                           《新北市緬甸街》

                                  本研究團隊拍攝

One-Forty-IndoStreet-2.jpg
臺北家鄉味

       印尼街是一條距離臺北車站走路僅僅三分鐘可到達的街道,與其說是街道,更像一條小巷,總長度只有五十公尺,卻匯集了十幾家印尼風格的小吃店、美容院、電器行和生活用品店。

                 《臺北火車站小印尼》

                      取自於One-Forty網站

8.jpg
束脩私塾

      就諦學堂由來自香港的僑生李三財先生創立,並於2005年成立臺灣民間第一間韓語教育中心「維多莉亞韓語」,2012年成立「臺北市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

                                   《就諦學堂》

​                                   本研究團隊拍攝

9.jpg
​莊嚴外表內的溫柔

      桃園約有17萬名的新移民和新住民,為了能夠保障以及幫助他們而建立了桃園市新住民文化會館,希望他們來到桃園不只是工作,也能夠帶來文化,更可以保障到權益。

         《桃園市新住民文化會館》

                        圖片取自於自由時報

131080887-640507-_MG_5400-embed-640x370.
戰後獨特的中心點

       龍岡地區位於中壢市與平鎮市的交界處,「忠貞眷村」就坐落於此。雖然現在眷村拆建,不復往昔,但來到此處仍可感受到結合雲南、緬甸、泰國等地濃濃的異國風情。

                     《桃園市忠貞新村》

               圖片取自於探索龍岡網站

15.jpg
眷村背後的雲南人

       由於當時居住此地的居民大多為滇緬游擊隊,從戰爭到戰後,這裡是他們最熟悉的地方,在這有第二個別稱,稱為「雲南公園」。

                      《桃園市雲南公園》

圖片取自於桃園觀光導覽網站

S__56426546.jpg
巷弄間的溫暖書店

      座落在巷弄間的書店,大門僅是一個小小的鐵門,若不仔細點還真會擦肩而過,望見書間是一間獨立書店共有四層樓高,一樓設置書店二樓以上則是開放區域,可提供演講教學使用,創辦人林周熙先生針對泰國、印尼、越南移工及新二代創立了母語教室。

         《桃園市望見書間SEAMi》

                   圖片取自於閱讀通網站

11.jpg
當我們同聚在一起

        12月18日是國際移民日, 2017年12月10日這天在市府廣場前聚集了許多新移民舉辦桃園國際移民日表揚暨嘉年華園遊會,現場擺放許多攤位,各個國家的代表穿戴著自己國家的衣服,同時表揚新移民傑出楷模、新移民業務績優服務人員以及新移民友善企業。

《桃園國際移民嘉年華園遊會》

          圖片取自於桃園市政府網站

18.jpg
眼中的寶物

        菲律賓移工藝術家馬力歐,聯合臺灣各地有理念的菲國移工,所組成的「藝術與時尚」團隊。

                     《新竹模特與彩繪》

                        圖片取自於移人網站

C7A2D101-8F67-4004-95F5-C6B073E1587A_e.j
當夢想化為泡沫

       座落在新竹火車站附近小酒吧中,這裡聚集了許許多多陌生的臉龐,一個月一天的放假,拋開了平時樸素的外表,多了點色彩,穿著一身華麗裝扮。在這裡大家享受著做回真實的自己。因為一場「夢」Cnta來到臺灣,她說:「我夢到自己坐在飛機上,不知道要去哪裡。」開啟了她出國的念頭,開始學習語言,也尋找著仲介公司。

                              《新竹市Cnta》

      圖片取自於Traveling King網站

009-770x513.jpg
午後灰姑娘

       我們所熟悉的夜生活大多是在晚上九點過後開始,對於異鄉人則是從下午開始到晚上八點。移工們的生活整個禮拜都得工作,而星期日是他們的小週末,對他們來說,假日是可以最真實做自己的一天。

                  《新竹市菲律賓移工》

                       圖片取自於移人網站

​THE SECOND HOMETOWN STOR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