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們的力量
在基隆擔任個人看護的印尼籍Tantri Sakhina,除了移工身份外,也是非營利組織「KOMPIT」(Komunitas Pelaut Indonesia, 印尼海員聯盟)的創辦人之一,並受印尼駐臺辦事處委託,專門協助在臺印尼移工處理各種大小瑣事。
Tantri Sakhina剛來臺灣前三年中文並沒有明顯進步,直到2012,Tantri Sakhina透過從手機看臺劇學習以及雇主的協助之下,才得以與臺灣人溝通。Tantri Sakhina也開始協助基隆的移工與政府單位如移民署、印尼駐臺辦事處等,或是雇主與仲介溝通,並結識在基隆開雜貨店的印尼籍新住民吳德美。吳德美專賣印尼、菲律賓、泰國的進口商品的雜貨店,並設有投幣式卡啦OK,是基隆移工所喜愛的去處之一。另外吳德美也將部分空間提供給Tantri Sakhina,作為KOMPIT會員開會場所及移工閱讀據點之用。
成立KOMPIT的初衷,Tantri Sakhina說:「不給薪水、不給飯、不給地方住、被打……他們遇到的問題太多了!」她進一步解釋,語言不通的移工在異鄉生活已經困難,若再遇上不良雇主或仲介,就需要瞭解雙方語言及臺灣法令的角色居中協調,印尼駐臺辦事處正是因此委託她,「但移工實在太多了!我常常忙到半夜三、四點還在處理!」Tantri Sakhina與同為印尼籍的移工共同創辦KOMPIT,專門為基隆市及附近地區的移工提供諮詢服務,並不定期舉辦出遊活動,或在吳德美的雜貨店發起聚會;聚會除聯絡感情的功能外,Tantri Sakhina也會在聚會中處理各移工所回饋的問題,「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幫忙啦。」她說。
漁工出海工作短則一、兩個禮拜,長則二到三個月皆有,上岸後再被要求補網、賣魚等工作也是常態,「那在船上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真的不曉得,也沒辦法幫忙。」面對相較起看護、廠工而言更為孤立的漁工,Tantri Sakhina發起募書活動,並將吳德美的雜貨店作為閱讀據點,試圖讓知識成為漁工們自我保護的武裝。Tantri Sakhina說明,據點中的藏書多半由各處募捐而來,與傳統圖書館的管理模式不同,移工來此只要留下姓名、聯絡方式,即可將心儀的書籍免費帶走,「沒有設期限,讀完再拿來還就好!」她爽朗的說,據點本身的目的就是希望推廣閱讀,只要共享知識的目的達到,其他都是小事。
「這個地方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鼓勵移工寫作。」Tantri Sakhina強調,館內除募捐而來的書,也有漁工自費刊印出版的詩集、散文集等文學創作,她認為倘若移工能夠運用文字來抒發己見,或是描述身在他鄉的生活景況,不僅是個人文學素養的提升,對於改善印尼國內排斥海外工作者的風氣也有所助益。Tantri Sakhina接續與移工分享知識並鼓勵移工寫作的理念,與Yayasan Bhakti Jaya Indonesia臺灣分部合作,開設國中、高中程度的線上課程;移工報名且修完課程後,Yayasan Bhakti Jaya Indonesia會派遣人員來臺進行集合考試,使學員能夠取得印尼政府承認的學歷,「這樣移工回國後還有一些條件可以繼續找工作。」她說。(陳靖偉,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