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典型禮拜所
在國外即使是一間小食堂,也能成為異鄉遊子最堅實的堡壘,有熟悉的食物、熟悉的語言、熟悉的人情味。臺灣有超過 60 萬來自東南亞的勞動工作者,其中有 13 萬來自菲律賓,當你走在中山北路,你可能會想到婚紗街、精品店、飯店這幾個關鍵字,但鮮少人知道,民族東路至農安街這段中山北路上,有個充滿菲式風情的商圈,是菲律賓外籍勞工人人皆知的放假好去處。
對於菲律賓移工們而言「中山北路」就是離自己家鄉最近的地方。菲律賓商圈中的聖多福天主堂,建於 1957 年,當時為滿足駐紮在周遭美軍顧問團宗教上的需求,以提供英語彌撒為主。日後美軍撤臺,外籍勞工開放,提供英語彌撒的聖多福天主堂漸漸成為菲律賓移工假日的聚集地,每個星期天的五場彌撒裡,總共大約有五六千名菲律賓外籍勞工,會從臺北市、桃園市,甚至更遠的地方趕來作彌撒,而聖多福教堂,也成為菲律賓外籍勞工在臺北社群生活的起點。而教堂周圍一帶,則形成了現在人稱小菲律賓區的熱鬧商圈,有些菲律賓移工表示,其實在家鄉,他們也沒有週日上教堂的習慣,但是人在異地,信仰成了唯一的依靠,生活上的不愉快,在教堂禱告中訴說,說一說也就雲淡風輕了。
在聖多福教堂附近的金萬萬百貨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位在中山北路跟農安街的轉角自成一個小天地,裡面有菲律賓雜貨、小自助餐、果汁飲料、剪髮、美容、手機、牛仔褲、運動鞋、匯款、郵遞、房地產、借貸等各種店家,在聖多福教堂後側的德惠街、農安街、雙城街上,甚至到承德路上,還有許多零星分散的餐飲店、pub、卡拉OK、舞廳,對初來到臺北的菲律賓外籍工而言,「中山」是開啟社群網絡的起點,許多菲律賓移工會一個人來到中山,坐彌撒、逛街,朋友圈就逐漸拓展開了。在中山,透過許多共同的活動,也促進人與人間交會和相識的機會,在這裡,每個人都非常容易跟對方講話與你打聲招呼,問你也是菲律賓人嗎?然後就可以開始聊天,之後就變成朋友,對於身處在他鄉的外國人,最重要的就是有來自同鄉的朋友或是家鄉料理紓解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