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薯片

         國小四年級的劉芳婷是從大陸回來的轉學生,她的爸爸在大陸工作、媽媽是菲律賓人,原本是夫家幫傭後來嫁進雇主家。芳婷一開始來到臺灣還很不適應,同學們也嘲笑她不會繁體中文,她到菲律賓雜貨店遇見傑森,傑森對芳婷說了一連串流利的菲律賓話,但芳婷卻都聽不懂,芳婷對自己的身份定位感到徬徨疑惑,後來在學校跟班上同學的聊天裡,試圖從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

「薯片」是菲律賓的小吃,導演用「薯片」來貫穿全劇,用平易近人的題材使大家產生共鳴,就像是劇中小男孩傑森拿薯片請芳婷吃,讓芳婷有了好的印象,後來芳婷想要認識小女孩時也同樣利用薯片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成功結交到新朋友,「薯片」除了是芳婷與其他小朋友情感傳遞的媒介也是開始認識菲律賓的第一步。

         芳婷的媽媽是菲律賓人,但芳婷從小在大陸長大,不會說菲律賓話也對菲律賓文化一無所知,就跟一般新二代或是華僑來到台灣會產生的問題類似,身為一半菲律賓人的鄒隆娜導演,在還沒來到臺灣之前,一直覺得自己是臺灣人,但在來到臺灣之後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融入臺灣,覺得自己與臺灣社會有一層隔閡,再加上「臺灣人」又包含多元的族群,更讓鄒導演對自己是不是臺灣人產生困惑。

其實劇中的薯片,是菲律賓當地零食「炸豬皮」,芳婷並不知道薯片真正是甚麼,她只知道拿出薯片就能接交到新朋友,薯片只是一個美味零食的稱呼,但不論稱呼是甚麼,他都是一個好吃的零食,就像是在臺灣多元的族群裡,我們不用特別的去定義臺灣人到底是誰,只要我們心裡真心的認同自己是臺灣人、喜愛臺灣這片土地的人,都能成為臺灣人。

​THE SECOND HOMETOWN STORY

bottom of page